NEWS
新 发现
(相关资料图)
5月9日,
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了
万荣县西思雅村北魏墓的发掘资料。
该墓为大型北魏砖室墓,
葬具所用石棺线刻精美,
且出土有大量陶俑及陶器、铜器等,
据出土墓志记载,
墓主为北魏汾州刺史薛怀吉,
卒于正光四年(523年)。
▲ 墓葬位置示意图
此墓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贾村乡西思雅村北约300米处,地处黄河东岸、汾河以南、孤峰山西麓,属古河东汾阴地区。2017年8月-12月,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、运城市文物工作站、万荣县文物旅游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。
该墓葬虽遭多次盗扰,但墓葬形制仍基本可辨,为长斜坡墓道方形单室砖墓,是北魏洛阳时代高等级墓流行的墓葬形制。墓葬由墓道、过洞、天井、墓门、甬道及壁龛、石门、墓室及耳室等组成。在墓门上方原有砖砌的仿木构门楼,其建筑形式沿袭中原地区汉民族传统,可能正是北朝晚期壁画装饰兴盛时墓道北壁绘制门楼的最初动机。
▲ 墓葬全景(上为东)
▲ 墓底正摄影像(上为东)
墓室内残存有头宽尾窄的梯形石棺一具,除盖板和底板可拼合完整外,其余仅存少量残块,均已不复原位。石棺为青色石灰岩质,由盖板、头挡、足挡、左右帮板和底板组成。头挡、足挡及左右帮板的外立面线刻图像,主要采用阴线刻和减地平雕相结合的技法,内容是以四神、升仙、神兽为主的北朝晚期流行题材。从残存的石棺底板头端向南推断,墓主头应向南。经体质人类学鉴定,现场采集的人骨属于两个个体,一男一女,应为墓主夫妇合葬。
▲ 石棺残块外立面拓片
该墓出土器物共300余件(组),种类包括陶俑、泥塑俑、陶动物及模型明器、陶器、铜器等,多出自墓室及甬道底部,少部分出于盗洞填土。出土器物以大量陶出行仪卫俑群为核心,多单模、平背,反映出迁洛后北魏司州辖区内墓葬文化内涵的高度一致,极可能在都城洛阳存在固定的官营作坊,根据墓主身份等级,批量生产和供应这些随葬器物。
▲ 陶骑马仪仗俑(M1采:20)
此外,还出土有墓志1合,其上刻有662字,揭开了墓主人的身份。据志文可知,此墓墓主为薛怀吉,河东汾阴人,正光四年卒于汾州下宅,享年五十三岁,孝昌二年(526年)归葬汾阴故里。
▲ 墓志盖(M1:289)
▲ 墓志盖(M1:289)拓片(约1/8)
据了解,汾阴薛氏是中古时期河东望族,墓主薛怀吉历北魏孝文、宣武、孝明三朝两太后时期,是该家族北魏时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,正史附传,最早录于《魏书·薛安都传》后,《北史·薛安都传》中也予收录,其父薛真度与北魏河东王薛安都系从祖兄弟关系,他的家庭成员中薛真度妻孙氏墓志、胞弟薛怀俊夫妇墓志等均已刊布。本次出土的薛怀吉墓志主要记载了其生平为官经历等,与传载基本吻合,部分内容可补正史之阙误,史料价值较高。
▲ 墓志志石(M1:255)
▲ 墓志志石(M1:255)拓片(1/8)
魏故平北将军并州刺史薛使君墓志铭」
君讳怀吉,河东汾阴人也。祖豪爽奇秀,标最西京。父深体废兴,乐土」爰适,及近关既出,乱邦载舍,客乡乃贵,礼秩斯优,故以白茅再锡,朱」帏七举,自北徂南,荣光不坠。君承积庆之绪,体英伟之姿,悦礼敦诗,」多闻洽睹,由是少靡好爵,早侍青蒲,初授内小,实始释褐。俄迁员外」散骑侍郎,领直后。寻除羽林监,又转奉车都尉,仍直后。君自便烦左」右,岁历滋多,密勿之勤,简于天听,是以迩周两禁,名级三移,契阔」靡渝,绸缪不怠。复授镇远将军、骁骑将军,领直寝。既而崤陕要区,古」称隘塞,是曰大邦共治攸在,乃以君为恒农太守。复以益部形胜,蕃」扞所归,内抚戎夷,外临勍敌,自非恩比冬日、威若秋霜,无以绥静壹」方、缉宁二境,乃以为征虏将军、益州刺史。君一药为心,三朝在念,固」辞外牧,祈此晨昏,朝廷嘉焉,听遂所请。梁山重险,西顾莫深,推毂拥」旄,特难其选,复以君为梁州刺史、本将军,寻授右将军,余如故。君奇」正并施,德刑迭举,副猛士之寄,允□民之功。还除右将军、汾州刺史。」此蕃山川险复,林莽深长,烽火夜惊,胡尘晓扇。君恩波远被,威略遐」宣,桴鼓辍声,余粮宿亩。方当载驱骏足,奋此高抟,望羊角而上征,追」绝尘而远骛。而收光匪晏,委葸方春,奄若东川,遽沦西景,以正光四」年岁次癸卯五月丙戌朔十日乙未,薨于汾州下宅,春秋五十有三。」朝野伤怀,民夷感慕,无不止歌辍相,巷哭行悲。诏赠平北将军、并」州刺史。以孝昌二年岁次丙午闰十一月丙寅朔十九日甲申,归窆」本乡大疑之东。天地无终,陵谷有徙。俾山渊质易,斯美方宣。作铭曰:」南滨黄水,西顾龙门。炳灵攸属,余风未昏。遗民讵远,世禄斯存。比兰」为臭,如玉其温。载止载飞,爰出爰处。下帏有述,濯缨无侣。黍谷深寒,」峨眉重阻。黑水咏歌,汾川延佇。时雨流恩,竹马垂信。既宽能猛,匪清」伊慎。直辔方驰,抟飘始振。遽罢遐骖,奄停遥轫。荒野蓬飞,虚庭木落。」东波浩淼,北京萧索。何以赠行,凝茄(笳)振铎。永宅幽冥,长邻寂漠。
薛怀吉墓是目前古河东地区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、等级最高、随葬器物最丰富的北朝墓葬。其中出土的墓志盖及石棺残存线刻图像,题材多样、内涵丰富、背景明确,为中古时期墓葬艺术及美术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。
更多出土文物
▲ 陶镇墓武士俑(M1:269)
▲ A型步兵俑(M1:51)
▲ B型步兵俑(M1:206)
▲ A型陶小文吏俑(M1:4)
▲ B型陶小文吏俑(M1:109)
▲ C型陶小文吏俑(M1:6)
▲ 陶大文吏俑(M1:116)
▲ A型陶武吏俑(M1:84)
▲ B型陶武吏俑(M1:115)
▲ 陶女侍俑(M1:7)
▲ 陶连体侍俑(M1:151)
▲ A型陶风帽俑(M1:220)
▲ B型陶风帽俑(M1:223)
▲ C型陶风帽俑(M1采:112)
▲ 陶伎乐俑(M1:61)
▲ 陶伎乐俑(M1:66)
▲ 陶伎乐俑(M1:279)
▲ A型陶舞俑(M1TX1:13)
▲ B型陶舞俑(M1采:61-1)
▲ C型陶舞俑(M1:263)
▲ C型陶舞俑(M1:263)背面
▲ C型陶舞俑(M1TX1:5)正面
▲ C型陶舞俑(M1TX1:5)背面
▲ C型陶舞俑(M1:268)
▲ 陶抱盆俑(M1采:113)
▲ 陶执物俑(M1采:47)
▲ 陶僧人俑(M1:86)
▲ 泥塑俑(M1:29)
▲ 泥塑俑(M1:28)
▲ 泥塑俑(M1TX2:5)
▲ 陶骆驼(M1采:83-3)
▲ 陶驼具(M1采:77-1)
▲ 陶马(M1:266)
▲ 陶羊(M1:41)
▲ 陶鸡(M1采:100)
▲ 陶牛车(M1:274)
▲ 陶灯(M1采:19)
▲ 料珠(M1采:72~74)
图|考古汇
来源:文博山西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东方纸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